从当初裴沁被太后带进宫里去的时候,孝亲王妃自那以后就不似以前那样有笑容了。
很多的时候,孝亲王妃都是一个人在府里,经常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发呆的。
但是孝亲王妃心里也是无比的清楚,更加知道能够被太后选中是无上的荣誉,这些取舍她是知晓的。
但其实作为母亲而言,孝亲王妃更加希望的是自己的女儿就生长在自己的身边的,而不是去那豺狼虎穴之地,是能够在自己的身边无忧无虑的长大的。
最开始的时候,在裴沁被选中时,孝亲王妃的心里是无比的难过。
那个时候她对于裴沁是无法割舍的,根本就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里去
但是在裴沁被选中的那一日,夜晚孝亲王是与她深夜长谈了的,连裴沐在第二日也是同单独叙了话的。
他们都是让她要明白一个道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天家人的,裴沁能够被选中应当是感恩戴德,而不是作出这样的一副表情。
否则这些一旦被有心人察觉,在传入某些人的耳朵里,要是在到皇家人的面前稍微地吹吹风,那么她们裴家迎来的就不是福了,反而是一桩祸事。
也让她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她不是曾经的世家小姐了,而是嫁入了孝亲王府,是王妃,她的身后亦是有着王府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那一夜,在孝亲王走了之后,她是整整的坐了一夜没没有合眼,亦是想明白了,被太后选中的人又哪里能够拒绝的。
可是作为一位母亲的她的心中依然有着万般的不舍的,然一切都要埋在心底,她不能露出半分的不愿来,甚至要高高兴兴地接懿旨,欢欢喜喜地把女儿送入宫里。
这么多年,她与裴沁见面的次数是屈指可数的,有时候见一面也仅仅是远远地看上了一眼,以解相思之情。
后来,她也逐渐的习惯了女儿不在自己身边的事实。
原先的孝亲王妃是一个极其爱笑的人,也是愿意出去走动的,可是自从裴沁被带入宫里面去了之后,孝亲王妃的性子就变了。
她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了起来,也变得不爱笑了,甚至经常一个人发呆也成了家常便饭。
在孝亲王妃身边的老嬷嬷自是亲眼看着孝亲王妃变成这个样子的,日常说一些开导和喜庆的话语,但是却是再也没有看到过孝亲王妃脸上有过以前那样的灿烂的笑容。
后来,孝亲王妃也是暗中让人打听裴沁在宫里到底是做什么,后来知道太后待裴沁是极好的,几乎是当成了自家的小辈儿一样对待,孝亲王妃也才是放下了心。
因为自己的亲生女儿在太后的身边,是以孝亲王妃就更加注意宫里的情况了。
便也知道了一些太后的喜好,更加的知道太后是尤为的喜欢礼佛的,甚至自己的宫殿都是专门独立了一所出来,是专门用来供奉佛祖的。
孝亲王妃因为女儿不在自己的身边逐渐变得郁郁寡欢,但是在打探了女儿过得不错的时候,心情也是稍微的好了起来,同时自己也开始学习礼佛了,慢慢的也将礼佛养成了一个习惯。
孝亲王妃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不怎么出门的王妃,以往在宴会间几乎都是能够看到身影的孝亲王妃逐渐就消失在了这些世家夫人之间的宴会。
因为孝亲王妃自己也爱上了礼佛,连自己的儿子都是在她的面前耳提命面的,因而裴沐也偶尔随着孝亲王妃一起礼一礼佛,也算是陪伴了一下孝亲王妃。
但是男子终归与女子是不一样的,裴沐陪伴孝亲王妃的时间是有限的,是以经常都是孝亲王妃一个人在府里的佛堂念经的。
而外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原因,坊间也就传出了那些关于裴沐是一个清心寡欲的和尚的传言,家里娶了几房叫娇妾,可是却从来也不碰他们一根手指头,就是养在府里面看的。
面前这样的如花美妾,裴沐都能够清心寡欲,况且裴沐又是经常带着一串佛珠,还偶尔礼佛,而且裴沐平日里不近女色,况且手握着权利,对谁的态度都是一般的。
因此这个关于裴沐的流言就逐渐在京城里流传开了,但是孝亲王府始终是王府,这与寻常的百姓家可是不一样的,是以这些议论的声音都是大家私底下悄悄的聊一下而已。
与先前程家秦阮和程芷容的流言看来,关于裴沐的这些流言仅仅只是一些知情人士知晓而已,大家逐渐默认了这种存在。
况且裴沐的身份都是都许多的人望尘莫及的,以及裴府嫡子是有裴沐一个人,孝亲王也不在人世了,那么继承孝亲王府的人就只能是裴沐了。
当然这些不过就是外面的人看到表象而已,孝亲王府真正是个什么样的情况也只有孝亲王府自家的这些人清楚罢了。
外人只看到了孝亲王府一团繁花的景象,却没有看到背地里的暗潮汹涌。
有机会生在富贵之家,首先就是能够保下自己的性命,再看有没有机会享受这一份富贵,富贵是富贵,可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手的。
裴沐现在纵然是孝亲王府名正言顺的小王爷,但是朝廷一直都没有颁旨下来,说裴沐继承孝亲王府,现在皇家人的态度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些都是外人看不到的。
上一次裴沐之所以会在深夜遇刺,这与还没有继承孝亲王府的王位也是有一些关系的。
此时,裴沐静静地含在一旁看着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两眼泪汪汪,两人皆是哭得个稀里哗啦的,这一刻裴沐的内心其实也是十分的触动的。
在裴沁被带入宫里的时候,他已经懂事了,大部分的事情他都是能够看得明白的。
那个时候孝亲王还在世的,孝亲王其实眼底亦是有不舍的,但是一家之主总得有一家之主的样子,孝亲王的身后代表着整个王府的态度。